近几年,部署“智能电网”成为电力行业呼声高的关键词之一。电力企业逐步认识到,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电力的短缺及局部地区电力过剩与局部地区电力短缺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输、配电时缺乏智能化。
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网区别究竟在哪里?按照IBM 亚太区电力专家Martin Hauske的解释,电力行业有四个生产过程:发电、输电、配电、售电以及客户服务,智能电网的关键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与用户的互动,将用户的需求及时反映到电网的动作中。其目的是在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及可用性。
智能电网实现手段有三步,一是数字化程度更高,有更多的传感器连接很多的资产和很多的设备以进行需求的采集,二是在共同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数据的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目标是整合各系统中的数据,三是分析数据,以优化运行和管理。比如现在的电表只是达到能自动的读取,如果将这种电表变成双方的、互动的交流,就能够对需求和供应有一个更好的平衡。在电力供应的高峰期,实时的数据显示超过供给的时候提高电价,或者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从而克服有的地方没电用有的地方电过剩现象。
据意大利一家公司做的调查,如果实行这样双向的智能传输数据后,高峰期至少节省5%的电能。此外,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智能电网还可以支持在电力高峰期将新型可替代能源接入电网,比如风能、太阳能等。不过,部署智能电网并不是简单的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其必需的两个要素:首个SOA以服务为导向开放的系统,第二个是共享的信息模式。
部署智能电网意味着电力企业从以前传统的垂直式管理到现在的横向互通,在推广时必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中国智能电网的漫漫之路首先要迎接的是企业自身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巨大变化。
上一篇:东山中考保电 任务顺利完成 下一篇: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力负荷密度及相关应对措施